0%

2025 金剛經

#《金剛經》
全篇以現代中文改寫版本。


法會因由分 第一

我聽佛說:有一次,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,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同住。到了吃飯時間,佛穿好衣服、拿著缽進城乞食。按次第在城中托缽完畢,回到園林,吃完、收好衣缽,洗腳後,鋪座坐下。


善現啟請分 第二

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起身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向佛說:稀有啊!世尊善於護念、叮囑菩薩。請問:善男子、善女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(無上正等正覺),應該如何安住?如何降伏其心?
佛說:很好,你要細聽。我現在為你說:發無上心的人,應當這樣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須菩提說:好的,我很願意聽。


大乘正宗分 第三

佛說:大菩薩要這樣降伏其心——對一切眾生,無論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;有色、無色;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,都發願令他們入無餘涅槃而解脫。但即使度化無量無邊眾生,其實沒有一個眾生被我度。為什麼?因為如果心中有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這些執著相,就不是菩薩。


妙行無住分 第四

佛說:菩薩行一切法不應執著,行布施也不應住在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等相上。若能不住相而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,就像東南西北、四維上下的虛空無法量度一樣。菩薩只要照佛所教如實安住即可。


如理實見分 第五

佛問:能不能以外在的身相來見如來?須菩提答:不能。因為如來所說的身相,本來就不是固定實有的身相
佛說:凡有相,皆是虛妄;若能見諸相非相,便是真見如來。


正信希有分 第六

須菩提問:將來有人聽到這樣深奧的話,會生起真實信心嗎?
佛說:會的。在我滅度後的後五百年,還是會有持戒修福的人,聽到這些章句而生清淨信心。這些人過去在無量諸佛所,早就種下善根。因為他們不再執著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與「法、非法」等相。若心一取相,就落入執著
所以不應執著法,也不應執著非法。就像筏喻:連法都應捨,何況非法


無得無說分 第七

佛問:如來是否「得到」無上正等正覺?是否有固定的法可說?
須菩提答:依我的理解,沒有一個「固定的法」叫無上正等正覺,如來也沒有固定法可說。因為如來所說的法,不可執取、不可規定;非法、非非法。一切賢聖,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。


依法出生分 第八

佛說:如果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,福德多不多?須菩提說:很多。但佛說:那也只是名為福德而已。
若有人在這部經中,能受持乃至四句偈並為人解說,其福德超過前者。因為一切諸佛及其無上菩提,都從此般若智慧而生起。所謂佛法,其實當體即空,非實有


一相無相分 第九

佛問:須陀洹(入流者)會不會想「我得入流果」?不會。因為入流是「不入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斯陀含(一來果)不會想「我得一來果」;阿那含(不來果)也不會這樣想;阿羅漢也不會執著「我得阿羅漢道」。一旦起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之念,就著相了
佛稱讚須菩提得無諍三昧、離欲第一,但須菩提也不會自以為「我是離欲阿羅漢」,因為他實無可得


莊嚴淨土分 第十

佛問:我在然燈佛處,對法有沒有所得?須菩提說:沒有。
佛又問:菩薩是否以功德莊嚴佛土?答案是:莊嚴而無所莊嚴,這才是真莊嚴。
所以要生清淨心,不應住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上生心,應在無所住中生起那顆心。
若有人身體像須彌山一樣大,是不是大?佛說:所謂「大身」也是假名,非實有。


無為福勝分 第十一

佛以恆河沙作比喻:即使用七寶滿足無數世界去布施,若有人能受持此經,乃至四句偈並為他人說,其福德更勝一切財施


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

凡說此經之處,哪怕只有四句偈,都值得像佛塔一樣供養。何況有人能受持讀誦。這樣的人成就第一希有法。有此經之處,就等於有佛與尊重弟子在


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

須菩提問:這部經應該叫什麼名?如何奉持?
佛說:名為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。所謂般若波羅蜜(智慧到彼岸),本身也不可執為實有
佛又說:微塵、世界,都只是方便之名;三十二相也只是名言假立,不可執為實相
如果有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,不如有人受持四句偈並為人說,福德更多


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

須菩提聽後大受感動,流淚說:從來沒有聽過這麼深的經。若有人聽此經而信心清淨,當下就觸及「實相」——而實相即無相
未來世若有人信解受持,極為稀有,因為他們無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之執。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
佛說:第一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,都不應執為實有。佛舉過去被歌利王割截肢體的因緣為例:若那時有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之執,就會起瞋恨。
所以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無上心;不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而生心;心若有所住,即非正住。布施亦應不住相。
如來說一切相即非相;一切眾生即非眾生。如來是真實語者。菩薩若住於法行布施,如入黑暗;不住於法行布施,如在日光下清楚分明
未來凡受持讀誦此經者,如來悉知悉見,皆成就無量功德。


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

即使有人無量劫以身布施如恆河沙數般多,若有人聽此經不生違逆,其福已勝前者;何況能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為人解說。
總之,此經功德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。能受持廣說者,如來悉知悉見,皆成就不可思議功德,堪當荷擔如來無上菩提
若貪著小法、小果、我見人見者,就難以受持讀誦並為人解說
凡有此經之處,天、人、阿修羅皆應供養,視同塔廟。


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

若有人受持讀誦此經而被人輕賤,那是因為過去世的罪業本應墮惡道,今生被輕賤的果報,反而使舊業消滅,當得無上正覺。
佛憶述:過去供養無量諸佛,若比不上末法有人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,連百分、千萬億分都不及。
若把此功德詳盡宣說,有人聽了可能心生迷亂、狐疑不信。
所以要知道:此經的義理、果報都不可思議


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

須菩提再問:發無上心者,如何安住、如何降伏?
佛說:應發心「我要度盡一切眾生」,但度盡後,不見有一個眾生真被我度。因若執著四相,就不是菩薩。其實沒有一個固定之法叫「發無上心」。
佛又說:我在然燈佛處沒有一法可得,所以才受授記將成佛。因為如來就是如實之義(諸法如)。如來所得無上菩提,其中無實無虛;因此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,而「一切法」其實亦非一切法
若菩薩說「我要莊嚴佛土、度無量眾生」,若執著成實,就不名菩薩。能通達無我之法,才是真菩薩


一體同觀分 第十八

佛問:如來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嗎?須菩提答:都有。
佛又以恆河沙為喻,說:在無數世界中,一切眾生的種種心念,如來悉知。因為如來說:諸心皆不可得——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


法界通化分 第十九

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福德當然很多;但若福德有實體,如來就不說「多」。正因為福德無自性,所以說「多」。


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

能不能以具足色身見如來?不能。因為所謂具足色身,本身即非具足色身
能不能以具足諸相見如來?也不能。因為諸相具足,即非諸相具足


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一

不要以為如來心想「我有法要說」。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,就是誹謗,因為說法者,其實無法可說
須菩提問:未來有人聽此法會生信心嗎?
佛說:所謂「眾生」也只是方便名,如來說「非眾生」,才名眾生


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

須菩提問:佛得無上菩提,是不是無所得
佛說:是的。我對無上菩提,乃至沒有一點可得;這才叫無上正等正覺


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

此法平等無差,名為無上菩提。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之見,去修一切善法,便得無上正覺。
所謂善法,如來說即非善法,只是名為善法


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四

即使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像須彌山王那樣的寶聚都拿去布施,也比不上受持、讀誦、為人解說此般若經(乃至四句偈)的功德。其差距之大,不可算計比喻


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五

不要以為如來心想「我要度眾生」。其實如來沒有度到一個眾生。若說度了眾生,就落入四相。
如來說有我者,即非真有我,只是凡夫執為實有。所謂「凡夫」,如來說亦非凡夫,只是暫名凡夫


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六

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嗎?表面看似能,實則不能。否則轉輪聖王也成了如來。
佛以偈說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


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七

不要以為「因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成就菩提,所以一切法斷滅」。發無上心的人不說斷滅相。般若中無斷無常住之執


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八

若菩薩以無量七寶布施,而有人了知一切法無我,得「無生法忍」,此功德更勝於財施
為什麼?因為菩薩不受(不執著)福德,不貪著其果。


威儀寂靜分 第二十九

若有人說「如來來去坐臥」,就是不解如來之義。如來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才名如來。


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

把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,這些「微塵」若是真的存在為實體,佛就不會說它是「微塵」(因為微塵也是假名)。
所謂「世界」,亦非實有世界,只是名稱。若世界真是實有,就落入「一合相」(組合而成的固定體)。如來說「一合相」,即非一合相,只是名言。
所謂「一合相」不可說,但凡夫執著其事


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

若有人說「佛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」,那是不解佛意。因為佛說的四見,即非四見,只是名字。
發無上心的菩薩,對一切法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。所謂法相,即非法相,只是名為法相。


應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

即使有人以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布施,也不如善男子、善女人發菩提心,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,為人演說
如何為人演說?——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
因為一切有為法,如夢、幻、泡、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
佛說完此經,須菩提與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以及一切天、人、阿修羅,聞法歡喜,信受奉行


小結(幫助記憶的抓手)

  • 核心原則:不住相、不取相,離四相(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),以無住之心行一切善
  • 見如來:見相非相,即見如來
  • 說法態度無法可得、無法可說;如筏喻,法尚應捨。
  • 功德觀:財施有量,法施無量;知一切法無我,勝過一切財施
  • 觀諸法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